近期“金融茶”“理財茶”事件頻發(fā),個別茶企打著銷售高端茶葉的名義,承諾一定期限后以本金加利息的方式予以回購,以騙取非法利潤。這類“金融茶”“理財茶”的業(yè)務模式脫離商品交易實質,由正常銷售行為包裝成為一種追求高額回報的投資理財產品,實際涉嫌詐騙或非法集資等行為。投資者需謹記,炒茶并非投資博弈,而是高風險“賭局陷阱”。
茶葉交易的炒作風氣
在傳統(tǒng)經營利潤日益微薄的情況下,茶商通過炒作的方式抬高茶葉價格,高價的“金融茶”往往是資金堆砌和控制發(fā)行量的結果,通過鎖倉和對敲等手段,不法茶商便能夠輕松將茶葉商品轉變?yōu)榻鹑诋a品從而獲利。新進茶商是“金融茶”市場的主要潛在參與者。與2007年和2014年的炒茶高峰不同,2021年炒茶高峰出現了量在價先的跡象。茶商數量的急劇下降導致增量資金無法持續(xù),進而導致近期來“金融茶”“理財茶”的“爆雷”事件層出不窮。
茶葉回購隱藏詐騙和非法集資風險
部分新設茶葉廠商模仿大廠商發(fā)展路徑,通過集中宣傳造勢、招攬加盟商,“另起爐灶”打造新“高端”品牌。為了快速變現,新品牌通過對加盟商的兜底回購條款刺激押款壓貨數量。原本隨行就市的茶葉波動,變成了一種“固定+浮動收益”的理財產品,而新品牌茶葉就是理財產品的“底層資產”。茶葉市場上這種以“注水資產”為基礎,通過承諾收益的行為存在高度的詐騙和非法集資風險。
涉案典型案例
茶葉公司A
01
茶葉公司A銷售高價茶葉產品XX,A公司負責人口頭宣傳稱該批茶葉升值潛力大,可以短期內翻幾倍,同時通過公司微信號等途徑發(fā)布文章,宣稱“2023最熱焦點品牌”“30%的市場增長比”“10000+周流通數字”,一個多月時間吸引數百投資人加盟經銷商。A公司負責人與經銷商聊天時,多次聲稱“我們自己操盤,你只要配合,保證能賺大錢”“相信我們,這款產品持倉全部都會拉起來,目標價是20萬一件”。
然而,等A公司大量出貨后,該產品市場價格一落千丈,眾多經銷商這才意識到這原來是一場“騙局”。若合同規(guī)定了實物交付,即完成雙方約定的,投資人將難以追討投機資金。
茶葉公司B
02
茶葉公司B銷售高價茶葉產品YY,承諾30天后會以高價回購,回報率高達10%。投資人認為有利可圖,入場購買獲得盈利后投入更多資金。運作一段時間后,已吸引到數百位投資人,此時,茶葉公司B突然停止回購,眾多投資人投資資金難以追回。因不存在實物交付,單純的買空賣空,實質是非法集資行為。
茶葉公司C
03
茶葉公司C開發(fā)“炒茶”微信小程序和手機應用軟件,消費者注冊后在平臺通過買賣茶葉的差價獲得收益。該平臺未經有關部門許可,成交信息采集來源不明,涉嫌提供“炒茶”平臺,為“金融茶”炒作推波助瀾,可能促成茶商聯(lián)合做局,操縱吸納投資者乃至茶葉收藏買家資金,損害其它經營者或消費者的合法權益。
風險提示:遠離“金融茶”騙局
當下盛行于茶市的“金融茶”騙局基本屬于傳統(tǒng)上所說的“滴水滾珠局”,是一種新型的“龐氏騙局”。“滴水滾珠局”的邏輯是尋找稀缺性資源,或不容易批量生產類型的產品,經過加工賦予其新的特性,然后鼓吹市場前景以及其稀缺性,拉升產品價值,通過造勢、捂盤限量投入市場,拉長戰(zhàn)線,拉升價值感,分階段進行品相疊加,最后高位拋盤,提現走人,制造或尋找下一個風口錨點。所有“金融茶”騙局都是以高回報為誘餌,承諾的回報率甚至超過20%,但這種承諾都不會寫進合同,只是通過聊天等方式進行宣傳。由于茶葉交易多以口頭商定、微信交付的形式為主,對茶商的信任也源自多年積累的口碑和聲譽,一些出面做局的人大都有各種各樣的頭銜加持。他們像炒股一樣,通過“槍手”拉高打低反復收割,甚至茶葉根本沒動,只是對單交易。這種以理財為名義的炒茶方式,即使有合同等外衣,實際也可能構成詐騙。
荔灣區(qū)發(fā)改局(荔灣區(qū)處非辦)、區(qū)公安分局、區(qū)市場監(jiān)管局及廣州金融風險監(jiān)測防控中心提醒,公眾品鑒、收藏茶葉時,應聚焦茶文化和茶本身的價值,拒絕“金融茶”投機活動,防范非法集資風險;切記任何投資都存在風險,要警惕打著“保本”“高收益”旗號的任何形式的理財產品。一旦發(fā)現涉嫌市場詐騙、非法集資的行為,廣大群眾應該及時收集和保留廣告宣傳資料、錄音錄像、合同協(xié)議、轉賬憑證等涉嫌非法集資的線索,積極向荔灣區(qū)發(fā)改局(荔灣區(qū)處非辦)舉報或向公安機關報案,舉報一經核實將依法依規(guī)予以獎勵。
【來源 荔灣區(qū)發(fā)改局(荔灣區(qū)處非辦)】
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(lián)系刪除